學校乖孩子,家中小霸王!

Posted by on Sep 30, 2011 in 心理輔導/Counseling, 最新消息/News Update | 1 comment

學校乖孩子,家中小霸王!

最近有一家長爸爸遇見我,即趕緊向我大吐苦水他家中五歲大的兒子。孩子本質善良,平常還算聽話,在學校也能夠守規則及有禮貌。但不知怎地,回到家中,遇上叫他做一些他不願意做的事情時,例如叫他在食晚飯前完成所有功課或沖涼,孩子便會狂發脾氣(Loss of Temper),情況就像卡通片中的小魔怪、小霸王一樣,完全失控。任何軟硬的方法,都無法阻止他,令家長爸爸大感頭痛及困惑!

要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首先,我們必須先問自己:「孩子為何會發脾氣?」、「脾氣又是指什麼?」、「為何只會在家中發?」、「為何在學校又不會發?」、「為何叫他做一些他不願意做的事情時,他便會發脾氣?」希望以下小小的臨床分享,可以給家長作為參考!

中醫將容易發怒,稱為「善怒」,是指無故性情急躁、易於發怒及不能自制的狀態,它是一種不滿現狀的能量表現(氣/火)。原來發脾氣的源頭,根據韋達(Veda)文獻,當生物體(人)有一些慾望(Desire),而慾望又不能滿足時,人便會忿怒(Anger)或發脾氣。成人因為有自制及轉移(轉移不開心感覺的)能力,故能較理性處理即時慾望不能滿足的情緒。但孩子本身仍未及發展出自制及轉移能力,便較容易用最直接的方式 – 發脾氣去表達不悅或忿怒。原來人與生俱來,便有慾望 – 生存的慾望(Desire of Survival)。嬰兒因為有肚餓或身體不適,便會用哭鬧令父母或照顧者給予照顧。及至孩子一直成長,如果環境讓他知道只要他一發脾氣(因),就能得到他想要的(果),這種因果關係(Cause-Effect Relationship)一旦建立,孩子便會不斷用發脾氣來滿足自己的慾望或素求。

至於孩子「為何只會在家中發?」、「為何在學校又不會發?」這是否代表孩子在學校沒有慾望? 又或者是孩子在學校的慾望完完全全的得到滿足? 非也! 事實是即使是五歲大的孩子也有生理及心理的需要,會肚餓、口渴、想得到別人的注意及稱讚 (Admiration)…但不是所有慾望都一定能在學校完完全全的得到滿足,那樣為何孩子在學校又能控制情緒呢? 原因是孩子明白到學校是一個群體,有老師,有同學,有規則,有後果的地方。他觀察及明白到即使發脾氣也不會得到他想要的東西,那樣他自然學習到盡量以言語去表達素求,延遲或暫時壓抑自己即時的慾望 (Delayed sense gratification) 去適應環境,免卻自己陷於尷尬或被懲罰的後果之中。因此家長爸爸可以明白的是即使是五歲大的兒子也有辨別能力,知道那個地方可以直接表達自己即時的慾望或調節自己慾望滿足的速度。那麼孩子視家中為他表達自己即時慾望的地方,本應亦是一件好事,因為他感到有家的安全感 (Sense of security)。但頭痛是他以發脾氣方式表達自己的素求,那就不太好了!因此,家長爸爸的挑戰是要協助五歲大的兒子如何用明確的言語去表達自己的素求及讓孩子明白這個表達的方式是獲鼓勵及稱讚 (Admiration) 的。

此外,家長爸爸知道孩子的需要及困難是十分重要的。孩子以發脾氣方式表達他不願意做的事情,例如學習的事情時,並非孩子本身一定想與家長爸爸不合作、搞對抗或抗拒成長,而是他可能真的在這個方面有困難 (孩子懶惰又是另一個課題)。例如學校的功課是否真的太多? 孩子的小手肌肉是否未發展好及適當配合,以致寫字速度很慢? 太多抄寫的功課根本沒可能在食晚飯前完成? 孩子本身有身體不適? 或是孩子想你有多些鼓勵? 或是孩子想看黃昏時段的卡通片? 由於孩子無法用明確的言語去描述及用有效的方法去解決,因此家長爸爸可以參考以下的錦囊去處理孩子發脾氣的問題:

1) 家長爸爸可先控制自己的情緒 – 深呼吸,要知道情緒本身是有很大的傳染力(Contagious Power)。當家中有家庭成員發脾氣,很容易會令另一位成員的情緒受影響或發脾氣,所以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然後才可進行下一步。

2) 冷靜地觀察及思考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或背後的慾望、素求(生理及心理的需要)或面對的困難。平日亦需多觀察及研究孩子的行為,以了解他不同的情緒表現和行為的動機,那樣便能對孩子的情緒及行為有多一點的理解及包容,自己亦可減少忿怒。

3) 當下的處理可以是,家長爸爸冷靜地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很忿怒,但我亦很不開心,我想你直接告訴我你的想法,而我亦告訴你我的想法,看看有否解決辦法,好嗎? 」家長爸爸真誠地想想有否共存的辦法。如果真的沒有的話,家長爸爸可坦然地向孩子表白自己的難處。事實上,孩子並非真的想與你搞對抗,如果你誠意的告訴他的話及給予鼓勵面對困難,孩子最終都會依你心意而行。

4) 但倘若孩子仍然失控的話,可以採用「積極不理會」的方法,即是刻意不理會他,不要對他有任何反應,包括眼神、言語及身體接觸等等,而家長爸爸可以保持冷靜、平淡的面部表情及轉移注意做其他事情,直至孩子意識到他真的做了不適當行為引致家長爸爸冷淡對待。過程中,如孩子停下來做回適當的行為,家長爸爸應立即積極地稱讚他的適當行為如:「我鍾意你好安靜!」 要留意的是由於孩子因為要吸引你的注意,必會因你不理會他而變本加厲。 因此,家長爸爸需有無比的耐性及堅持,在彼此角力之中,孩子最終會學懂發脾氣是不會得到他想要的而逐漸減少以這個方式去爭取,如此。這一因果關係便會打破,而新的因果關係便會建立,例如孩子做了適當的行為(因),家長爸爸應會稱讚他的適當行為(果); 孩子直接告訴家長爸爸自己的想法(因),家長爸爸便會聆聽及與他商討解決辦法(果)。家長爸爸持之以恆維持這個新的因果關係,漸漸他亦會慢慢忘記孩子發脾氣的表現,因為忿怒已離開你們,快樂亦已靜悄悄地進入你們心中及傳染家中其他家庭成員。

5) 雖知道中醫認為,過度的情緒反應會傷及人體的臟腑而引發疾病。發怒傷眼及肝,肝臟是沒有神經線,亦即是不會叫痛的器官,而肝癌亦是香港第二大之癌症之一,所以愛護孩子及自己的眼睛及肝臟是十分重要。幫助孩子及自己控制忿怒,盡量心平氣和,那樣家長爸爸及孩子便能擁有健康的眼睛及肝臟。家長爸爸以理性分析法及積極不理會去處理孩子感性的表達,慢慢地孩子亦由你的身教之中,成為無論在學校或家中,他都可以是理性表達素求的乖孩子!

One Comment

  1. Your post has moved the dteabe forward. Thanks for sharing!

Leave a Comment to Abiee